您可能感兴趣的话题

推荐产品

联系我们

企业地址:天津市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赛达国际工业城A3-2
企业邮箱:apastj@163.com
联系电话:022-87887696
企业传真:请联系管理员
企业邮编:300385
咨询热线:13622125499(24小时服务)

工业铝型材挤压裂纹分析与控制

艾普斯   丨  2017.09.02   丨  2409

工业铝型材挤压裂纹分析与控制:


工业铝型材挤压时裂纹的形式与产生原因


裂纹形式多样,产生原因不尽相同,但均为结晶过程中,结晶面上的应力大于其材质(固体或液体)的抗拉强度引起,总体上可分为热裂纹和冷裂纹两大类。

铸造过程中,在一定条件下,每一种工业铝型材都有其固有的液相线和固相线。结晶时有一个相应的两相共存区。在两相区的上部,液相较多,固相较少,称为液固区;在两相区的下部,液相较少,固相较多,称为固液区。固液区结构比较复杂,呈现明显的脆性,俗称脆性区。铸锭裂纹大多数都是在这个固液区内萌生和发展的。如果裂纹是在固液区的液相内萌生并发展形成,称其为热裂纹;如果是在固液区的固相内萌生并发展或在液相区内萌生出微裂纹源,而在固相中发展成裂纹,称其为冷裂纹。在生产实践中,大多数裂纹为热裂纹,且大多数冷裂纹也由微观裂纹源或因夹渣等引起的裂纹源发展形成,真正在固相中萌生并发展而形成的冷裂纹比较少见。

冷、热裂纹的差别:热裂纹呈黄褐色或暗灰色;裂口宽度不一,走向曲折,沿晶界通过;多分布于最后凝固处;常有低熔点物质填充。冷裂纹呈亮光色或浅灰色;裂口宽度较一致,差别不大,很少分叉;裂纹多穿晶通过;多分布在拉应务最大的地方;偶或冷裂纹形成时,伴有巨大声响,引起工业铝型材基材炸裂。

裂纹属恶性缺陷,凡检出裂纹者,整炉或整个铸次报废;或对铸块进行200%检查(对铸块两头取样检查),确保无裂纹者交货,对存疑者一律做报废处理。

工业铝型材扶梯

工业铝型材挤压裂纹的防止与控制


裂纹是工业铝型材挤压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缺陷。工业铝型材生产挤压工作者对铸锭裂纹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与研究,取得了重要成果,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或控制裂纹的发生。

a控制化学成分,消除或降低裂纹倾向性

(1)控制铁硅含量比例,防止铸锭裂纹。根据不同合金,调控化学成分,改变结晶前沿的相变条件,改善固液区的脆性,防止裂纹发生:

1)对于Si<0.35%的工业纯铝、AL-Mn系合金、Si不作为合金元素的AL-Mg系合金、Mg含量大于1%的AL-Cu-Mg系合金、AL-Zn-Mg系合金、AL-Mg-Cu系合金,调控化学成分为Fe>Si。其作用是:

①缩小固液区的温度区间。如Si<0.35%的工业纯铝,当Si>Fe时,其不平衡固相线温度为577℃,而Fe>Si时,该温度可提高到611℃,使得固液区间温度缩小了34℃。所有的热裂纹都是在固液区受到凝固收缩应力作用产生的。金属在结晶过程中的线收缩是从有效结晶间隔的上限温度开始,至有效结晶区间的下限温度结束。其凝固应力的表达式为σ=Eα(t?-t?)

式中E---合金的弹性模量;
   α---线收缩系数;
   t?---有效结晶间隔的上限温度;
   t?---有效结晶间隔的下限温度。
Fe>Si使有效结晶区间温度范围(t?-t?)减小,其收缩应力减少,降低或消除了裂纹的发生。


②改变固液区的相结构,降低脆性。Si>Fe时,生成的杂质相有β(Fe?Si?Al9);而Fe>Si时,可抑制β(Fe?Si?Al9)相,生成α(FeSi?Al12)相。β(Fe?Si?Al9)相为针状,α(FeSi?Al12)相为骨骼状。很明显,α(FeSi?Al12)相的有害作用小于β(Fe?Si?Al9相,从而降低脆性,减少或消除裂纹发生的可能性。

2)对于Mg<1%的AL-Cu-Mg系合金和Mg<0.5%的AL-Cu-Mn系合金,控制Si>Fe,以抑制裂纹的产生。其作用原因是:

①减少Mg?Si的伪共晶量。合金中同时存在Mg、Si时,Mg?Si有可能优先形成。形成Mg?Si后,若有过剩Mg存在时,Mg明显削弱Mg?Si的固溶度,而过剩Si存在时,不影响Mg?Si的固溶度。

Si>Fe保证了Mg?Si的固溶度,使晶界及枝晶间含Mg?Si的低熔脆性组织减少,从而降低了合金的脆性。


②增加合金的流动性。流动性增加,使补缩容易,焊合能力增强,降低合金的裂纹倾向。

(2)限制杂质铁、硅含量,降低合金发生裂纹的倾向。具体方法如下:

1)限制Si含量。实践证明,对于需控制Fe>Si的合金,不仅要控制Fe、Si的比例关系,还要限制Si的含量。裂纹倾向越大的合金,Si含量应越低;铸锭规格越大,Si含量相应地也要控制低一点。其原因是:

①Si含量增加,对形成Mg?Si后有过剩Mg存在的合金,Mg?Si的溶解度降低,可能在晶界形成较多的含Mg?Si的低熔点共晶相,增大合金的脆性。含Si量降低时,低熔点共晶量减少,在晶界或枝晶间存在的厚度减薄或形成不连续分布,从而使抗裂纹能力增加。


②Si含量增加,Fe+Si总量增加,杂质相在晶界的分布增多,使晶界强度和韧性同时降低,从而使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下降,在热收缩应力的作用下,不能发生相应变形而引发裂纹。

③铸锭规格增大,凝固收缩的绝对值增加,因而裂纹倾向性加大。

2)调控Fe含量。对某些以Si为主要组元的合金需要对Fe的含量进行控制。其中AL-Mg-Si系和含Cu小于1%的AL-Cu-Mg-Si系合金含Fe量不宜过低;而有的合金如4A11则需限制Fe含量。适当地调控Fe含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状、性脆的β(Fe?Si?Al9)相以降低裂纹倾向。

(3)降低钠元素,抑制钠脆性。含Mg量超过3%的5×××系合金,有Na存在时,游离Na(熔点97℃)可能连续分布于晶界上,削弱晶界强度。合金中Na含量超过1×10-3%时即会引起钠脆。5×××系列合金因镁含量远大于硅含量,大量过剩镁可能和(NaAlSi)发生置放反应而生成游离钠:

(NaAlSi)+2Mg===Mg?Si+Na(游离)+Al


随着工业铝型材基材中镁含量的增加和铸铝规格的增大,钠脆引起裂纹的倾向性也增大。钠是电解铝中的固有元素,采用电解铝液的钠含量也会略高于铝锭重铝液的钠含量,因此更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熔体中的钠元素:

1)冶炼5×××系工业铝型材时,采用不含钠的溶剂,如用KCL+MgCL?进行覆盖和精炼。
2)铸造前用氯气+氮气或氯气+氩气进行精炼,使生成NaCl被除去。
3)向合金中加入微量能与钠化合的元素如锑,进一步除去钠的影响。

(4)调整主要成分范围,抑制裂纹的形成和发展。生产实践表明,合金中不仅杂质对裂纹产生影响,其主要的成分范围对裂纹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。具体体现在:

1)含铜量小于1%的Al-Mg-Si-Cu系合金扁锭和空心锭,当含量处于标准的中、上限时,铸锭裂纹的倾向性增大。

铜的这种影响是因为铜含量偏高时可能不平衡固相线降低,使固液区温度范围增大,从而增加线收缩应力。因此对这类合金将其铜含量按中下限控制为宜。

2)对2A12合金,当其Cu+Mg总量超过6.3%时,铸锭裂纹呈增加趋势。这可能是由于合金化程度提高,使得硬相的体积分数增加所致。因此,无特殊要求时,其Cu+Mg总量控制最好不超过6.3%。

3)据资料报道,对Al-Zn-Mg和Al-Zn-Mg-Cu合金,在Zn+Mg总量等于6%时,随Zn/Mg的比值增大,裂纹倾向性增加。

镁的这种作用是因镁含量增加,固液区塑性提高所致。因此对这类合金尽可能降低Zn/Mg的比值,以抑制裂纹的产生。

4)对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型材,将硅控制在中上线,能控制铸锭裂纹的发生。其作用原理是硅含量增加,合金的流动性提高,加强了合金的补缩及焊合能力。

5)对Al-Mg系、l-Cu-Mg系、Al-Zn-Mg-Cu系铝合金型材,随着Mn含量的增加,发生裂纹的倾向性增加。